《彩带献北京》的词曲创作人,用纸笔记录了很多几近失传的畲族音乐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3-08-08 13:29:58

之江同心石榴红·杭州民族团结好故事

“畲娘巧手把线纺,织好彩带献北京……”


(相关资料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畲族百灵鸟”畲歌非遗传承人兰兰唱着新时代畲歌《彩带献北京》走遍全国各地、走进央视、登上学习强国。

兰兰(右中)

这首得到畲族人民认可和喜爱,并由多人传唱的畲歌,是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更是第一个获得国家级艺术基金资助的畲歌音乐项目。

《彩带献北京》演出现场

《彩带献北京》的词曲创作人是浙江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合唱指挥家、民族音乐研究学者,副教授吴涤。他是一位生在北方草原,却潜心研究南方畲歌的蒙古汉子。他对畲文化的挖掘贡献,真正体现了“艺术不分国界,也不分民族”。

在景宁挂职锻炼期间做了三年的深入田野调查

脸晒黑了,但畲歌却唱得越来越流利和正宗了

吴涤是蒙古族人,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随父亲走遍故乡草原,耳读目染着豪放旷达的草原牧歌,却在大学毕业来到浙江参加工作后,对畲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生长在民族地区,从小我就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特别关注。”吴涤说,来到南方,作为高校音乐教师,他发现畲族音乐含蓄包容,游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文化特性截然不同,一下子就攫取了他的注意。

吴涤(右)

浙江是全国畲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畲族音乐资源,但对畲族音乐的研究却起步甚晚,吴涤来得恰逢其时: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他由组织部选派挂职到了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这里是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区域,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挂职期间,吴涤利用工作闲暇,抓紧一切时间,深入畲乡各地采风、做田野调查,接触了一位又一位淳朴畲民、畲族专家、民间歌手、音乐前辈。

吴涤在做田野调查

前人对畲歌研究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畲族音乐体系完整、品种较多,牵涉的理论问题较为复杂;二是畲族音乐大部分与特定的礼俗活动相结合,并非随时可见闻。这两个问题,在吴涤挂职景宁期间,都不是问题。

在他多年来从事畲族音乐的研究创作过程中,郑小瑛、樊祖荫、杨建伟、阎宝林、刘晓耕、田耀农、孟凡玉、蓝雪菲、吴展辉等前辈师友和亲朋故交从不同角度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鼓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畲歌研究学者郑小瑛放心地将她珍藏了六十多年的上个世纪的畲族音乐调研手稿传给了吴涤教授,并语重心长地称:“畲族音乐研究后继有人,我家红灯有人传了。”这无疑是对吴涤多年来坚持研究畲族音乐的信任和鼓励。

但是,吴涤有他的难处。

“我们语言不通。”吴涤说。畲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传承全靠口传心授。为了深入研究,并学习畲歌演唱,语言成为了必克的难关,因此吴涤虚心请教,访遍了畲乡的“蓝大妈”“雷大姐”“钟大伯”,听他(她)们唠嗑、唱歌,还跟着畲民一起去插秧、打板栗、学做豆腐娘,全身心投入当地的生活。

终于,吴涤的脸晒黑了,但畲歌却唱得越来越流利和正宗了。

每一场礼俗仪式几乎不落

他努力还原着畲族音乐的宝贵之处

景宁的每一场畲族礼俗仪式,只要时间允许,吴涤几乎没落下:别人结婚时,吴涤去观礼,记录下婚嫁喜歌;别人送葬时,吴涤跟着,听到了畲民哭唱哀歌;别人造房时,吴涤拿着本子就过去了,记下了多首歌词不一的《造房歌》……

2013年8月,在景宁畲族自治县渤海镇安亭畲族乡上寮村举办了一场传师学师仪式,吴涤在那里待了4天3晚。

“在幽静的山村里,半夜三点多,锣鼓声、龙角声、经文颂唱声此起彼伏。全程目睹仪式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敬畏感,这是一个民族历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印记,我应该用音乐的形式来真实记录和保护传承。”

赶回到景宁县城后,吴涤脑子里总回想着畲山空谷、法师高徒、摇铃击鼓、唱调摆舞等一幕幕画面,他连洗个脸的时间都不舍得浪费,抓紧时间就去把录制的视频、音频资料转存到电脑里。

他将几天来的见闻转变成音符和歌谱,创作了国内第一首描写畲族古老仪式内容的无伴奏混声合唱作品——《畲之道》,并于2015年受邀赴中央电视台“合唱先锋”节目展演,后由浙江音乐学院“八秒”合唱团于2017年正式录制成碟出版。

音乐是各民族间交往交流的桥梁。那几年,吴涤出门必随身携带录音笔、本子和笔,在与当地畲民不断接触的过程中,用音乐进行沟通,用音乐增进信任,记录下很多珍贵的畲歌。他将这些畲歌整理归类,按照合唱、重唱、器乐和民族音乐学等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和研究方向,先后出版了《天籁山哈——浙江省畲族多声部声乐作品选编》《凤凰大音——浙西南畲族活态礼俗仪式音乐艺术研究》《水墨畲影——浙江省畲族元素钢琴作品选》《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等多部民族音乐著作。

当初的每一分耕耘,都没有错付。“在我采风记录下畲歌的后两三年,有几位上了年纪的畲民先后去世了,我在想,要是当初我没有找到她们,没有及时记下他们那些发自内心的,带着山林田野气息的畲歌,是不是这些美妙的天籁之音就会从此消失了,那才是最大的遗憾。”

他还清楚的记得2019年在做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全国畲歌调研时曾寻访至广东潮州市文祠镇李工坑畲族村时,翻山越岭找到了当地公认的一位84岁老歌王,老人家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握着远到而来吴涤的手给他唱了一首名字叫《共产党好》的畲歌。这一幕被当地的畲民用相机定格了下来,但这首畲歌却成了绝唱——因为没过多久,老歌王就走了。往事令人唏嘘,却也是这些有血有肉的回忆,让畲歌研究变得富有生命力,更有人情味。

吴涤用二十多年来的热爱、努力和坚守,还原了民族音乐的宝贵之处,助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创新,那就是用音乐凝聚各民族原汁原味的特色,就如同畲歌:畲族人民在不断的劳作生活中,诞生了弥漫着泥土芳香的畲族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本民族音乐特色,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华美乐章!

猜你喜欢
最新资讯